欢迎访问休宁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!
服务热线:0559-7889126 | 0559-7889036
手机版 微信扫一扫
返回首页 > 正文

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之问(下)

发布日期: 2019-07-07  访问量:1700

下篇:为什么培训了还是解决不了人才问题?

从人才培训到培养,从培养到成长,路该怎么走?


五、当前农村电商培训中遇到哪些问题?

根据笔者对全国不同地区县市调研走访,在县域人才培训中,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缺乏、操作技能培训不落地,网商培育困难以及对学员缺乏跟踪孵化四大问题。

     图4 县域电商人才培训面临的问题

1.本地师资缺乏

电子商务的实战性很强,师资都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,因此,对于刚起步的县域来说,本地师资基本是空白,大部分县域在发展的导入期开展农村电商培训,主要是聘请东部电商相对发达地区的师资授课。

2.培训只是授课,缺乏实战性

很多县域已经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开展农村电商培训,但是只是政府总结报告上的培训人次数字,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人数依然很少,通过培训后能够运营网店并能成长的网商数量依然少的可怜,大部分的学员参加完培训仍然不知道卖什么,怎么卖。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方式和内容出现了问题。电子商务的实战性很强,必须带着产品边学边做,单纯地请来外地的讲师来讲,学员上课时似乎是听懂了,但实际的操作仍然不会,因此,这样的培训只是培训而已,并不能为本地电商发展培养人才。其次,培训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,内容没有跟上行业的变化、业态的创新,并结合当地农产品资源、县情实际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。

3.活动式培训,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

很多县市的培训是活动式的,缺乏时间、对象、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系统规划,不能根据电商发展的阶段、电商实践遇到的问题、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展持续性、针对性、系统性的培训,这样的活动式培训效果经常会归零。

4.缺乏对受训学员的跟踪孵化和人才成长的支撑体系

培训是集中传授电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,是短期的集中受训,是人才培养的开始,但受训后的电商实战以及人才培养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,需要对学员跟踪孵化,根据不同学员及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的孵化和扶持。但大部分的县域,培训结束后,对学员的电商实战缺乏调研和跟踪,任其自我发展。缺乏供应链、资金、物流等支撑,因此,培训转化率低,有培训无网商发展的现象就会成为普遍问题。

5.缺乏可操作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

农村电商培训实践中,一直缺乏可操作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,导致对培训机构的优选也缺乏可操作的依据,因此,需要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,开展过程监督及结果考核,以便及时修正课程内容,重新选择培训服务机构和讲师。关于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效果评价体系,建议重点对网商实操技能培训和传统企业转型电商培训进行跟踪,网商培训效果可以以开店率、交易率、交易额等量化指标为主;传统企业转型培训效果可以重点考核网络产品开发、网络营销方案策划及实施效果、网络销售渠道开发、网上销售额占比、交易成本下降、供应链改革等量化指标。

六、怎样提高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和培养的效果?

提高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和培养效果的关键点是本地化、体系化和实效性。

1.本地化

县域电商发展的初始阶段,可以通过“走出去、请进来、引进来”的方式解决短期内的人才问题,但是,走出去成本高,覆盖面不广,请进来常态化困难,引进来水土不服,最终又流失了,因此,只有本地化培训和培养才是最终解决之道。

本地化培训的关键是师资本地化。县域农村电商师资缺乏,因此,培养本地师资应成为县域人才战略的重点。本地化师资培养建议:

本地高校、职业院校教师转化;组织当地优秀年轻人、网商、培训机构讲师外出接受培训,转型成为本地师资;本地优秀网商从自己做到教别人做,从做到教转型,让他们从手把手一对一,一对多的帮扶开始,师傅带徒弟,慢慢地成为本地网商的指引者,领路人。

2.体系化

本地化培养需要体系化支撑。农村电商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,因此,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体系化推进。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对县域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的调查,对各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,制定系统化的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方案;政府各级部门要形成共识,预算出专项资金,规划培训资源,设计系统的培训方案,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培训,建立线上线下,多层次多形式常态化的人才培养体系,形成“每年一次的世界电商大会、每季一次的电商大讲堂、每月一次的专业论坛、每周一次的沙龙和每天都有的各种学习圈子”的学习体系。

3.实效性

县域人才培养一定要从简单的授课培训转向实战培育,边做边学,边学边做,注重“转化率”和“实效性”。四川仁寿针对“小白”的创业培训采取“初级(4天)、中级(8天)、高级(创业孵化)”三级培训,同时,在培训中注重实战,带着产品培训,前端产品数据包支持,后端物流配送支持,学员学完能够进行店铺操作,这种做法在创业人才(网商)培养方面值得借鉴。

结合笔者从事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经验,在此对提高培训效果提出几点建议:

第一,做好本地人才需求和培养方式调研,因材施教。

传统企业——转型发展思路,营销管理、财务管理、团队建设……

新网商——创业入门、选品、移动营销……

成长网商——专业技能提升,美工设计、营销推广、运营策划…… 

农产品供应商——农业技术、信息技术、互联网新思维……

社会人群——互联网基础知识普及及网络工具应用……

第二,整合多方力量,成立专门机构,资金归拢,专项使用,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培训。

第三,甄别人才服务机构资质,选择优秀的培训服务实施单位,提高培训效果。

第四,挖掘本地高校资源,培养本地师资,建立本地化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
第五,规划培训资源,开展系统化的培训(详见上篇)

第六,导入期培训着力点应该在于氛围营造和网商培育。

电商发展导入期,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培训的重点在“两端”:顶层提高领导干部认识,统一思想;底层培育网商创业主体,以增量培育带动存量转型。

第七,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的培训系统。

(1)开放的在线资源:淘宝大学、万堂书院、优米网、百度云、公众号。

(2)自建慕课平台:模块化、碎片化在线课程。

(3)线上圈子的分享:微信群、QQ群等在线沙龙、视频直播。

(4)常规化的线下集中培训。

(5)构建会议、论坛、沙龙、创客吧、自组织等学习系统。

第八,实战培训、孵化支撑,建档立卡,激活创业创新。

实现“实操培训+供应链支撑+创业孵化”一体化运作机制;建立培训效果评估跟踪体系,从单纯授课培训向创业孵化服务转变:对接网货供应商、专业服务商,共同做好网商培育。

七、高校如何服务地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?

随着国家发展农村电商各项政策出台,各地农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,给高校服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更提出了要求。如何发挥高校在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?笔者建议:第一,高校要破除学校与企业之间围墙,开放办学,加强产学研合作,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把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起来;第二,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创新学籍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,探索电商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方法,鼓励教师和学生创业创新,为其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;第三,高校教师要主动融入行业企业,投入农村电商发展的一线,在“做中学、学中做”,把自己打造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名师;第四,政府要给予高校信任和压力,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、场地、硬件设施等有利条件,使其承担农村电商发展人才培训的重要任务(专题研究,此处不展开详述)

八、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需要做到哪些协同?

农村电商发展要突破人才瓶颈,不能就人才培养本身谈人才,需要跳出人才问题看人才培养。县域需要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撑系统,做到以下几个协同:

1.人才培养与电子商务产业培育协同

政府在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中定位要明确,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,通过提供公共服务,做企业、网商们做不到、做不了的事,通过降低物流成本、解决网货供应链、提供培训等,培育电商产业,打造网商集聚洼地。产业的发展是人才成长的土壤。县域电商产业发展可以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。

2.人才引进与政府政策创新协同

电子商务的大卖家、服务商、运营官大多是90后的年轻人,不具备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的“三高”条件,现行政策下,没法享受政府关于高层次人才的住房、教育等优惠政策,自然很难引进。破解这一难题,需要政府创新人才政策,将电商人才根据其企业、个人创造的价值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序列中,与高职称人才同样享受政策待遇,大声喊出“县长喊你回家做电商”;二是政府需要树立人才“不能为我所有,但求为我所用”的理念,乡里乡外链接,充分用好本县在外的创业、打工、求学等各类人群,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,实现链接,通过他们为家乡农产品代言,在全国各地传播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,在全国编织起一张本县“人网”,为我所用。

3.人才培养与电子商务氛围营造协同

人才的成长需要浓厚的电商氛围。创业者是孤独的,电商发展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瓶颈,需要来自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甚至是旁观者的支持。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”首先是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的营造,在这样的氛围中,创业者可以汲取精神力量,克服前进中的困难。因此,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大众电商理念与基础知识的普及,开展创业创新大赛,开展各类评比,创新各种活动,加强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宣传,为当地电商发展营造浓厚的氛围。

4.县域之间的协同

县域之间通过合作,可以实现“货”与“人”优势互补,电商发展后起的县域可以引入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运营团队,通过股份合作的模式实现西部的供应链与东部的运营合作;东部的运营团队与欠发达地区的运营团队相互传帮带,帮助企业培育孵化等。县域之间合作联盟,优势互补,不拘一格,共同成长。

农村电商人才,从培训到培养,从培养到成长,任重而道远……